打印

[架空历史] 盛唐风月(12月26日 更新至"第一千零九十二章 群情激愤”)

0
第五百一十七章 宰相吵架,御前和稀泥

    尽管隋时便已经渐渐开科举,但大唐才是科举真正深入人心的时代。由于制度尚不完备,因而放榜之日考生质疑榜单公正性的例子比比皆是。杜士仪自己就经历过一次,此刻听闻这个消息,并不觉得有多少意外。然而,等到匆匆和郭荃约定了一个见面的时间,出去和李朝隐会合的时候,他才突然之间意识到,这一次出问题的是制举,而不是常科。

  天子亲自下诏举行的制举,从重要程度来看远远胜过常科,阅卷的往往都是天子贵近,有时候甚至还会有宰相。尽管他应王缙之请,去对玉真公主言及此事的时候,确实说过今科官员不少,兴许会有所不公,但真的会闹得这么大?

  “杜侍御,走吧。”

  白发苍苍的李朝隐看上去老态尽显,颤颤巍巍上马的时候,杜士仪也不禁为他捏了一把汗。等到了中书省的政事堂,他方才发现今日三位宰相云集一堂,此外还有两位中书舍人,阅卷的一位秘书丞,一位吏部考功司郎中,算起来自己是官职最低的。可就是官品最低的他,却受到了全场注目礼的待遇。直到真正开始提及这一次的制科名次之争的时候,在场的两个宰相一下子争了个面红耳赤,别人方才姑且忽略了他。

  “就因为一个士子说今科不公,就要重新评判,这也未免太过儿戏了!陛下今科开草泽自举,并没有说朝廷官员不能参加,既然参加了,就应该一视同仁,对策优的入选,对策差的黜落,难道就要因为蓝田县尉萧谅是畿尉,明明他对策上等,却硬是要其落选?这简直荒谬!”说这话的李元纮赫然怒不可遏,直接就拍案而起。

  “草泽自举,何谓草泽?草泽便是指的在野未出仕者,所以,那些当官的本来就不应该再应此科,与人相争!”杜暹在李元纮的气势下丝毫不退,甚至在其拍案的时候还哂然冷笑了一声,“李相国要做人情,麻烦也做得隐蔽一些!今科对策优等的,五个人里头三个人都是有出身的,这给不给白身人机会?就比如王夏卿,他之文采在两京都是赫赫有名,却在五人之中屈居最末,传扬出去岂不是要说阅卷的不看文采,只看家世官职!”

  这话就说得很重了,杜士仪冷眼旁观,就只见阅卷的两人面色很不好看。然而两个唇枪舌剑的是宰相,他们谁都不敢开口卷入这场龙争虎斗,唯有坐在那儿生闷气。然而,李元纮和杜暹两个你一言我一语,来来回回好几个回合后,仿佛是对这争执不下有些焦躁,李元纮突然看向了源乾曜道:“源翁,你也说句话吧!排名前列的策论我也算是草草看过,并无任何不公之处!那王夏卿固然颇有才名,但终究尚未入仕,对于时务的认识不及官员,本就不奇怪!”

  “这个嘛……”源乾曜习惯性地打了个哈哈,突然看向了李朝隐,笑眯眯地问道,“李大夫觉得如何?”

  李朝隐正微微出神,发现话题突然丢到了自己面前,他只是一怔便正色说道:“朝廷自有律例法度在,倘若因为有什么不满,便胡乱陈告,恣意指斥,岂不是乱了律法?那应试的士子如若不满,也该按照法度上书,在洛阳宫前闹事,应该先治其罪过,再论其他!”

  这是明显的法吏态度,正符合李朝隐明法科的出身。纵使杜士仪此前一直觉得这位御史大夫有些名不副实,此时也不禁暗自点头。然而,他觉得李朝隐这话说得在理,李元纮甚为满意,杜暹却不然。这位脾气不小的黄门侍郎重重一跺脚,这才提高了嗓门说道:“若鸣不平者全都要先治其罪,那天底下还有谁人敢陈告鸣冤?李大夫此言实在是太过迂腐!”

  “今科制举就这么棘手,让朕的肱股大臣们争得面红耳赤,却没有一个结果?”

  听到这个声音,一直都只是站着不说话的杜士仪第一个警醒。意识到竟是天子来了,其他人也须臾回过神,一时四下里一片行礼声。突然莅临政事堂的李隆基并没有太多的场面话,进门之后环视众人一眼道了一句平身,等到源乾曜恭请了他到居中的地方坐下,他才若有所思地看着杜士仪道:“杜侍御,刚刚别人争执不下,在场你官品最低,你说说。”

  “是。”既然被天子点名,杜士仪便从容拱了拱手说道,“陛下开草泽自举科,本意自然是希望草泽之中再无遗才,此乃侧席求贤之意。”

  “不错,朕本意就在于此。”

  见李隆基欣然点头认可,杜士仪便词锋一转道:“然则制科素来是官员白身并进,人人皆可推择应选,所取标准也是一模一样。既然不禁官员参加,若是仅仅因为士人闹事,便将他们黜落,有失制举一视同仁的本意,将制举贬低为和常科无异。但考虑到这一科乃是草泽自举科,偏向那些白身士人也是应有之义,因而陛下可在对策稍优的有出身者中,挑选确实出众的加以简拔,余者罢之。如此即可告诫于人,这等草泽自举科,并非鼓励官人与褐衣争进。然擅自闹事之人,也不可一味放纵,否则律法尊严荡然无存,应予以申斥,三年不得应常科制科,以示薄惩!”

  “朕怎么觉得又看见一个源翁?”李隆基莞尔一笑,见源乾曜看了杜士仪一眼笑而不语,他想了想便点点头道,“不过,此议颇佳,朕也不想看到这草泽自举一科,有出身者与褐衣争进,把五人中那三个有出身者的策论挑出来,朕要亲自看。”

  宰相吵架被天子亲眼目睹,这要是放在后世,当事人简直可以找一条地缝钻进去,但放眼大唐之世,这等情形屡见不鲜,张嘉贞和张说甚至还险些发生过全武行,所以李元纮杜暹不过对视一眼轻哼一声谁也不理谁,而两个中书舍人则是赶紧找出了李隆基要的三份卷子呈上。一目十行看完了三篇策论,李隆基又命送上包括王缙在内的另外两份中选策论,细细品评之后,他便沉吟了起来,一时政事堂中一片寂静。

  过了好一会儿,李隆基方才开口说道:“萧谅为蓝田县尉,粱涉为右卫胄曹,张玘为上柱国之子,前两者均是在朝官员,制科落选,仍可循序升迁,兼且策论虽稍优,却也不算极其出众,不必再与白身士子争进。而柱国子候选,朕听说白首尚且难以放一官,就放张玘下第,另两人罢选。至于此两人落选留下的空额,从白身应试者中再遴选两人补上。”

  天子既然都这么说了,李元纮也只好接受这样的结果,而杜暹也没有再相争。处置完了这么一桩突发事件,刚刚在门外驻足听了好一会儿的李隆基起身之际,突然停下步子若有所思地在李朝隐和杜士仪这一老一少的脸上扫了一眼,这才信步离去。天子既走,其他人等也自不会多留,刚刚的唇枪舌剑仿佛没发生过似的,一大堆人一团和气地彼此拱手,一时间政事堂就只剩下了中书侍郎李元纮和两个中书舍人。

  其中一个中书舍人见李元纮有些发怔,少不得开口唤了一声:“李相国?”

  一朝天子一朝臣,中书省易主,中书舍人往往也会跟着换。但李元纮是以户部侍郎进为中书侍郎兼平章事,资历人望都比不上从前拜相的姚崇宋璟张说,甚至比张嘉贞都要稍逊一筹,所以两个中书舍人都是李隆基亲自升调的。这会儿他回过神来,点点头有些敷衍地让两人各自回去,自己便在这空空荡荡的政事堂中坐了下来。

  门下省至少还有源乾曜占着侍中一职,而中书省如今固然以他这个中书侍郎为大,中书令却空着,如今他拜相已经一年有余,却迟迟不得中书令正位,足可见天子对他并不是十分满意。而杜暹自从拜相之后亦是咄咄逼人,什么事都要和他针锋相对,实在烦人得很。奈何两位中书舍人却又不和他一条心,他这宰相当得实在艰难。今日观天子形状,似乎对杜士仪赏识有加,此前甚至亲自赐婚,他要不要干脆把人设法调到中书省来,给自己当个帮手?

  从七品上的殿中侍御史,转调从七品上的右补阙,这是很合理的!李朝隐那样的顶头上司,可比他难伺候得多。再说了,杜士仪颇得源乾曜赏识,说不定因为这层关系,源乾曜还能稍稍压一压杜暹的气焰!

  杜士仪自然不知道自己在李元纮面前的第一次露面,就让这位宰相生出了如此念头。回转御史台料理完了自己负责那一摊子的事务,他却没有径直回家,而是先去了一趟永丰里崔宅,本意是打探王缙和崔九娘如今的居处,却不想杜十三娘自告奋勇亲自带路。等找到了那座位于洛阳北城上林坊宅院时,他和杜十三娘通报进门后,刚到寝堂门口,就听到了崔九娘的大嗓门。

  “快快快,把那条帔帛给我拿来!我成婚的时候杜十九郎正好不在,可不能让他看到我如今一副黄脸婆的样子!”

TOP

0
第五百一十八章 文坛新秀,济济一堂

            扑哧——

      杜十三娘忍不住笑开了,再见杜士仪亦是笑得无可奈何,她方才掩口说道:“九娘的性子就是如此,夏卿平日里也不知道是怎么和她相处的。”

      “所以说,还真是各人有各人的福气。”杜士仪对王缙的婚后生活忍不住生出了数不尽的好奇,等到里头声渐悄,他方才跟着杜十三娘进去。

      王维和王缙的父亲王处廉当年官居汾州司马,举家迁到了蒲州,祖上也是仕宦之家,其母出自博陵崔氏,王缙娶了出身清河崔氏的崔九娘时,其母带着其余儿女都赶了过来,但等到王缙成婚之后,却又一意回了原籍。因而,如今这屋宅虽远远比不上永丰里的崔宅,却胜在人口简单,似崔九娘这样我行我素的率性,自然更喜欢这种无拘无束的性子。

      所以,一见杜士仪和杜十三娘兄妹进来,她就微嗔道:“要来看我也不预先知会一声,这么一会儿功夫,阿嫂,你是成心让杜十九郎看我笑话是不是?

      杜士仪这时候方才知道王缙不在,因见崔九娘还是如从前那样嬉笑怒骂随自己高兴,他索性一本正经地说道:“看什么笑话?九娘子嫁人之后风华更胜往昔,尤其是如今将为人母,更是多了从前没有的妩媚。”

      “哼,别人都说你如何能于如何有风骨,可我说,你就是越来越油嘴滑舌了”崔九娘瞪了杜士仪一眼,却不免为了这赞美而心情好多了,原本打算质问杜士仪那赐婚是怎么回事,如今这念头也被她按在了心里。她看着和从前一样率性恣意,可终究嫁了人,不再是待字闺中的女郎那样不知道世事艰辛,更何况阿姊崔五娘的心意从来就不曾表露过,她又如何去怪杜十九郎即将迎娶别

      于是,吩咐婢女搬来坐具请两人坐下,她这才笑吟吟地问道:“阿嫂带着杜十九郎来,是来特意看我的,还是来看王郎的?”

      “本来是要见夏卿,他既然不在,也就慰问慰问你。”杜士仪代替杜十三娘把话说了,又寒暄了两句,得知崔九娘自从怀孕之后能吃能睡,别提多健康了,他暗叹这任性的女郎倒是有福。可转眼间杜十三娘给崔九娘传授起了育儿经,他就有些坐不住了。所幸崔九娘也知道他一个大男人不爱听这些,当即让婢女请了他去王缙的书斋闲坐,又额外多解释了一句。

      “崔颢外放,一任舞阳尉刚好当满回了洛阳,考评不怎么样,要谋下一任未免有些麻烦,所以一时气闷邀了王郎去喝酒。王郎酒量可不如他,大约再过一会儿就会回来了。”

      杜士仪这些年相识相交的人中,一大半都是诗人,从王维王缙王翰王泠然崔颢,再到李白,每一个人都是性格分明。这其中,崔颢性好浮艳,尤其是爱好美色,狂狷好酒却又和王翰类似,却也同样是仗义的人。听到他官场不顺,当进了王缙的书斋时,杜士仪不禁心中叹息。

      太有性格的人,历来都是难能在官场中生存的

      虽是崔九娘请他到王缙的书斋中坐,但杜士仪自然不会真的反客为主四处去翻检,唤来侍童在书架上找了一卷王缙的新近文集,他就饶有兴致地看了起来,当发现其中赫然还有和王维的答和诗文时,他就不觉怔住了。这几年他和王维虽也有通信,但他在信上不提官场,王维亦是报喜不报忧,一来二去,关系竟是有些生疏了。如今看到王维在给王缙的家书上,叹息济州刺史裴耀卿的离任,竟是说已经辞官回老家时,他终于为之失神。

      这么大的事情,他在外三年没听说过也就罢了,玉真公主却仿佛也丝毫不知,由此可见,两人是真的断了情

      杜士仪一面看着王缙的文集,一面追忆往昔,时间很快便过去了。当他正因为王缙诗文中流露出的勃勃雄心而若有所思时,就只听外头传来了说话的声音:“竟然这么巧?杜十九郎还在么?我是闻名已久却从未见面,夏卿,今天跟你回家来真是对了”

      说话声中,书斋的竹帘被人打起,当先而入的王缙一身葛袍,看上去竟有几分出尘之气,而后头的崔颢则是显得消瘦了一些,此外还有一个杜士仪从没见过的青年人。他才含笑起身,王缙就拱了拱手道:“我难得带了友人回家,真没想到竟然会这么巧。杜十九郎,崔颢这家伙不用我介绍了。这位是今年的新进士,太原王昌龄。”

      刚刚还在想他这十几年来和众多诗人相识相交,这居然又送上门来一个

      杜士仪强自按捺想要问一句,你就是秦时明月汉时关的王昌龄这冲动,笑吟吟拱了拱手道:“幸会王兄说来也巧,我最相熟的几位文坛新杰,全都是出自王姓只可惜我才刚得知王摩诘回了老家,王子羽正贬谪汝州,否则倒是齐聚一堂了”

      王昌龄这一年正好刚过三十。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能够在今年的省试当中,以一篇灞桥赋最终登科,少时困顿到几乎耕田自给的他自然是文采卓著。然而,科场素来以先进者为尊,尽管杜士仪比他还要年少好几岁,可如今已官居殿中侍御史,他本是带着几分钦敬之心,听人说话随和,竟令人产生了一种一见如故的感觉。

      “只恨我赴京之时,杜侍御已经出为成都令,否则必定朝夕请教”

      “哪来的指教二字,既是相识有缘,当然应该浮一大白”

      杜士仪话音刚落,一旁的崔颢便没好气地嚷嚷道:“杜十九郎,每次喝酒你必定逃席,偏偏选在我们都喝得满肚子晃荡的时候说什么浮一大白,这不是成心占我们便宜?王少伯,你不要对他客气,他这人就是看上去正经而已,实则一肚子鬼主意,你更不用一口一个杜侍御,叫他表字君礼就行了”

      杜士仪的熟不拘礼,崔颢的大大咧咧,王昌龄本就比三人没大几岁,不知不觉也放开了。等到众人各找了地方坐下来,杜士仪便对王缙说道:“夏卿,明日今岁制科就应该发榜了,我提早一个晚上恭喜你一声”

      “还有这样的内部消息?”崔颢一下子瞪大了眼睛,又嚷嚷道,“那年底吏部集选的时候,你能不能也给我捎带个内部消息?”

      “你以为杜十九郎是神仙?他是殿中侍御史,又不是吏部侍郎”王缙从前不喜欢崔颢的性好浮艳,可因为王维的事情与其相熟往来多了,也就再没把其当做外人,说着他又看向杜士仪,有些不解地问道,“这怎么也是中书门下两省才会知道的内情,杜十九郎你是如何知道的,莫非是源相国……”

      “今天制科不公的陈告,事情闹得这么大,你们三个都不知道?”杜士仪见王缙崔颢王昌龄,人人一副尴尬样子,尤其是崔颢还打了个响亮的酒嗝,他就知道这三个肯定是喝酒喝得多了,当下无可奈何地摇头把事情简略说了一遍。当得知李隆基黜落了蓝田县尉萧谅和右卫胄曹粱涉,只留下了张杞时,崔颢忍不住用手使劲一拍大腿,嚷嚷了一个好字。

      “陛下这还真是明察秋毫”

      “不过就算不如此,我也总算不负期望跻身前列。”王缙长舒了一口气,突然站起身歉意地说,“对不住各位,我这心里一时有些激荡,先到外头走走

      颔首出了书斋,在院子里碎步一踱,王缙很快就出了后门,来到后巷中那棵枝繁叶茂的树下,用手掌猛然用力拍击树身,脸上露出了难以抑制的潮红。

      多少年了?自从兄长被贬济州后,他已经多少年没有这么高兴了?放弃了每年都有的明经和进士这些常科,盯着每一年开制举的科目,在心中权衡哪一科的希望最大,一直拖到了今年方才应试,他为此付出了多少别人没看见的功夫?尤其在得知那么多有出身的人都挤到了这一科来,他又是把这一情形告诉了杜士仪,又是悄悄打探别的白身士子是怎样一个态度,最终成功挑唆了其中一个去宫门闹事,这一切,都是在别人看不到的情况下

      “阿兄,你放心,我不会重蹈你的覆辙你姑且安安心心在老家等着,只要机会合适,我一定会让你风风光光回来的”

      王缙的激动难抑,杜士仪自然能够理解,而在场的崔颢和王昌龄也都是千军万马方才能够进士及第的,一时各自相视一笑。杜士仪知道王昌龄通过了吏部关试,接下来还要经历漫长的候选期,当即关切地问道:“王兄在东都寓居何处?对于释褐授官可有什么打算?”

      “杜十九郎问你就直说,他在两京认识的人多,他替你去说个人情,比你到处去自荐容易多了”崔颢立时插话道。

      王昌龄本有几分犹豫,但杜士仪这般直爽,崔颢又在一旁敲边鼓,他犹豫片刻便开口说道:“我如今寓居佛寺,住得还算方便。至于释褐授官……在下有些贪心,希望能求一校书郎。”

      十个进士,九个都想求校书郎,这是人之常情。

      因而,杜士仪在心里一合计,最后颔首说道:“王兄文采斐然,若我出面去向相熟者举荐,自然并无不可。然则文坛宿老中,燕许大手笔那两位不可不访其次徐学士贺礼部,这都是前辈,而尚书左丞相源相国,这是宰相中资历最深的一位。你身为新进士再投荐书,却和从前为寻常白身士子时不同。等这几处都去过,若无进展,我再给你想别的办法。”

TOP

0
第五百一十九章 荐友得傧相

        所谓燕许大手笔,便是指燕国公张说,许国公苏这两人。

      在盛唐文坛上,他们无论官职还是文采,都执一时之牛耳。而徐坚贺知章,也以其文章的老到而一度供职丽正书院,也就是如今的集贤殿书院,亦是一等风流人物。相形之下,如王维也好,杜士仪也好,别的才子也好,都得算是小一辈了。至于源乾曜,当年和姚崇搭过一次班子,又和张嘉贞、张说,如今再和李元杜暹搭档为相,真要屈指一算担任宰相的年限,开元以来无人能出其右。

      王昌龄既然能高中进士,自然不是一味只会读书作诗的人,在省试之前,权贵之门也没少拜访过,如杜士仪这样有针对性的指点,他心领神会,回家之后便苦苦斟酌了自荐书,亲自往五家送了过去。可大唐每年新进士好几十,候选的人自然不少,再加上新一年为了京兆府解试的士子们又开始了一年一度的投递墨卷,他对于自己的自荐书能有什么效果着实有些不自信。然而,不过次日,礼部尚书苏就派了人下帖邀请。

      他肃容登门之后,五十有八的苏饶有兴致地端详了他好一会儿,便笑着说道:“杜十九郎从外归来,前日献书言说从前我在成都见过的李十二郎近况,又言及刚刚相交一位友人,其诗着实气吞山河,和李十二郎的瑰丽多彩别有一番不同滋味。杜十九郎虽不在我门下走动,但他称赞的人,想来不同寻常,我一时兴起,找了你今科的灞桥赋来看,果是不同凡响。”

      只是一面之交,杜士仪竟然帮了他这样的大忙,要知道,杜士仪确实是和苏没什么交情的

      王昌龄连忙谦逊道:“不敢当苏尚书之赞,末学后进对苏尚书一直都仰慕得很,没想到今日能有幸当面拜见,实在是莫大的幸事”

      “呵呵,我和燕公言及过你的事,你如今既是候选,不妨多多走走,多结交一些友人知己。”

      苏尽管也和宋憬搭档当过宰相,但时间不长,而且那时候居于辅佐地位,对于权位也不甚恋栈,对于杜士仪的才学也好,建言政绩也罢,客观的评价更多一些。他留下了王昌龄献上的诗文,又回赠了自己的一本诗集,留着人谈天说地半个时辰,这才令人将其送了出去。

      在当朝礼部尚书面前受到如此厚待,对于自幼困窘的王昌龄来说,简直是进士及第之后最大的惊喜之一,当天晚上甚至都没睡好觉。而更令他狂喜的是,接下来两日,徐坚和贺知章竟然都拨冗见了他,尽管时间都只有短短的半个时辰,但都留下了他献上的诗文,这种进展简直让他觉得做梦。当源乾曜派人送来的帖子递到了他的跟前时,他竟是兴奋得有些麻木了。

      敦化坊的源乾曜宅邸,亦是乌头门内朱门列戟,但王昌龄一路所见,却发现这座宰相大宅之内并没有太多仆佣,从外到内,隐隐之中透出的气氛不是整肃,而是闲适。尤其是当被人引进源乾曜书斋,见这位当朝宰相葛巾布袍正在和杜士仪说话时,那种轻松的氛围更是也感染了他。趋前行礼过后,他就只见源乾曜指了指旁边的坐具,亲和毫无架子地吩咐道:“坐。”

      王昌龄不知道杜士仪今天是真的凑巧在此,还是特意前来,但连日以来的种种已经让他心头感激得很,此刻拱手又和杜士仪打过招呼后,这才入座。甫一落座,他就只听源乾曜又开口说道:“少伯所求,君礼已经说了,我自是尽知。你当年寒微时甚至一度亲自农耕,如今却能够科场题名进士及第,着实是来之不易。年底吏部集选时,秘书省应有校书郎缺额,到时候我自会为你提一提。”

      “多谢源相国多谢君礼”王昌龄简直觉得喉头都已经哽咽了,勉强说出这几个字之后就再也不知道说什么是好。

      所幸就在这时候,杜士仪对王昌龄笑道:“燕公那儿,我有些发怵,所以投信时不敢为少伯兄多说什么,而许公之处,幸好因为当初入蜀时的一番偶遇,总算能说上几句话。至于贺礼部徐学士,那都是当初我在丽正书院时共事过的前辈,为你美言一二,也只是举手之劳。若无你那雄浑诗文,我就是再多言一万句也是枉然,既是惺惺相惜,少伯兄就不用多提谢字。”

      源乾曜笑眯眯地看了杜士仪一眼,这才和蔼地说道:“看少伯形状,心情恐怕激荡难言。如此,我那后院正有莲花开得好,你去赏玩赏玩,回来时口占一首诗如何?”

      王昌龄知道自己这会儿若是置身书斋,确实一定会浑浑噩噩无所适从,源乾曜为自己这般开口解围,他立时起身应是,随即告退而去。他一走,源乾曜就指着杜士仪道:“你啊你啊,官还不大,提携友人却是不遗余力,一面之缘便能做到如此,这还真是少有”

      “源相国等诸位前贤还不是一样提携后进不遗余力?”杜士仪笑着奉承了一句。

      “那你就不为你家妹妹的妹夫王夏卿,求一个美职么?”

      “他制举高第,立时便可释褐授官,何用我多事?”

      “所以说,你算得实在太精”源乾曜想起当初自己在京兆尹任上,还为了杜士仪惹出来的那么一场惊天动地的大官司而焦头烂额,转眼间杜士仪便已经历四任官,进了七品,不禁有些感慨万千。再想想李元悄悄递来的讯息,他踌躇片刻便开口说道,“君礼,我和朱坡京兆公颇有些交情,你取中制头是在我任上,为左拾遗又是在我属下,如今你已经为官六载有余,官居殿中侍御史,我与京兆公书信往来时,也叹过他慧眼如炬。”

      “多谢相国夸奖。”

      “所以,如今有一个机会。李元想荐你调入中书省为右补阙,你意下如何?李朝隐从前人望颇高,但如今为御史大夫,朝中风评却不过尔尔,而且据说他如今拘泥于细务,上下不胜其烦,想必你呆在御史台也不会觉得舒心。而且,御史台、刑部、大理寺,这三处历官太久,未免会为人视作为法吏,自然比不上你由拾遗而补阙,历任中书门下两省,文采之名便可深入人心。怎样,你意下如何?”

      杜士仪登时惊讶万分:“这是李相国之意?可不瞒源相国说,我之前随李大夫在政事堂见到李相国时,还是第一次直面。”

      “李元这人还算是好相处的,至少比杜暹好相处。”源乾曜很直接地评判了另两位宰相,又笑着说道,“当然他不是单单的激赏人才,你知道就好。

      对于如今的顶头上司御史大夫李朝隐,杜士仪谈不上什么好感恶感,李朝隐对他属于不冷不热,挑报告的刺不少,交给他的事也不少,如今御史台已经没了一个熟人,郭荃的调任几乎就在眼前,他想了想便点点头道:“既是源相国抬爱,我从命便是。”

      见杜士仪明白这是自己的意思,源乾曜便笑容可掬地点了点头:“好,那我回头自会对李元言语一声。”

      之前源乾曜就赐婚之事见过杜士仪,如今又敲定了这样一桩调动,他心情颇好,自然而然就笑问起了杜士仪的婚事进展。得知聘礼已经备齐,如今正在粉刷长安宣阳坊的私宅以及位于樊川杜曲的老宅,就连家具等等也都早就预备停当,他不禁打趣道:“不愧是拖到现在才成婚的人,竟是早就万事俱备等着陛下的东风了。对了,加上今天的王昌龄,你这傧相人选应该已经有好些人了吧?”

      杜士仪被源乾曜这么一说,不禁屈指算了算,崔俭玄和王缙是早早就和他说定的,裴宁回不来,但卢望之是肯定要来的,此外崔颢最喜欢凑热闹,姜度当仁不让,窦锷恐怕也不能撇下,王翰却因为被贬身在汝州而极可能没法参加婚礼,王维正在老家,韦礼还在成都令任上,张简身在蜀州,即便不算王昌龄,这就至少有六人了。若是还有其他京兆府等第的科场同年在京,人数还会更加庞大。

      两人闲话一阵之后,王昌龄却是复又回转了来,此前出去时面上的怔忡之色一扫而空,额头上虽因为在外行走出了汗而显得油光可鉴,但他上前从容一揖后,却是笑吟吟地说道:“刚刚到后院莲花池边,正值婢女们正在采摘莲花,不防我一去受惊而划船远遁,因而一时得七绝《采莲曲》一首。”

      稍一停顿,他就曼声吟道:“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尽管源乾曜已经看过杜士仪送来的一些王昌龄往日诗文,但此刻这一首采莲曲入耳,他只觉得清新之气扑面而来,立时击节赞赏道:“好,好好一个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少伯这七绝,果然是别出心裁,君礼荐得妙人日后若有闲时,不妨常来”

      源乾曜这一句常来让王昌龄一时心怀大振,慌忙谢过。等到再次落座盘桓了好一会儿,最终和杜士仪结伴告退离去的时候,他到了门前抓着缰绳牵了马,这才心悦诚服地说道:“从前只闻君礼之名,还觉得兴许言过其实,此次相识相交,我方才敬服得五体投地君礼蒙陛下赐婚,他日成婚之日,可否容我为傧相一状声色?”

      杜士仪先是一愣,随即哈哈大笑道:“那自然是求之不得”

TOP

0
第五百二十章 终成正果

    即便李朝隐是御史大夫,但杜士仪调任中书省右补阙的事,却完全不是他能左右的。杜士仪刚刚从外头归来还不到半个月,他还来不及把这样一个名声赫赫却第一次相处的下属摸清楚,就又要任凭人调走,尽管如今人人都说他是老糊涂不中用了,但他心里仍是有些触动,当杜士仪离任前办好一应交接,前来辞别的时候,他看着那个年轻得过分的人影,蠕动嘴唇好一阵子,最终方才挤出了一句话。

  “中书省身在禁中,官位在你之上的比比皆是,万望你谨守本心,不要为人左右。”

  相处时间很短的年迈上司说出这样的话来,杜士仪自然吃了一惊。然而,这样的提醒弥足珍贵,他立时诚恳道谢。当走出御史台的时候,他忍不住回头看了一眼这座自己理论上供职将近两年,实质上却在其中只干了不到半个月的官署,心头百感交集。

  宇文融和李林甫从前都在这其中一言九鼎,郭荃也是干得有声有色,然而他回来的时候,两人一个罢为魏州刺史,一个高升了刑部侍郎,而现如今,他在这里转了个圈,也要到另一个地方去了,而巧合的是,就在昨天,郭荃也终究被罢,去的地方正是之前对他说过的朔州。而这会儿他要去的地方,正是郭家,却不是为了庆贺自己平调入了中书省,而是去给郭荃送行。

  因为当初宇文融左迁时,郭荃就做好了外任的准备,如今家中竟是没什么可收拾的了。杜士仪一进门就看到四处箱笼收拾得整整齐齐,尤其是那些易于存放的线装书,都用油纸层层叠叠地包裹好,而那些不易存放和携带的卷轴,则是整整齐齐码放在旁边的书案上,卷缸中还能看见好些。

  “你来得正好。”郭荃见杜士仪进屋,笑着点点头后,就一指案上和卷缸中的那些卷轴道,“此去朔州一路超过千里,而且那里时有战事,这些我多年前搜罗的书卷实在不舍得带着一路颠簸,所以想暂时存在贤弟你家中,不知你意下如何?”

  “郭兄既是托付藏书,我自当尽心竭力保存。”

  “李侍郎我不甚相熟,李憕则是左迁晋阳令,其他同僚多数各自散去,我也只有托付你了。”郭荃上前握了握杜士仪的手,想了想,把宇文融左迁时最后的话向杜士仪和盘托出,这才苦笑道,“宇文户部说这些话的时候,我只觉得心里万般难受,这好几个月过去方才好些。不遭人嫉是庸才,他即便有这样那样的缺点毛病,但不失为财计能手。我不求贤弟能够举荐其复用,只求他在魏州之际,贤弟在朝能够帮些力所能及的忙。”

  杜士仪咀嚼着宇文融的那些话,心情也说不出是沉重还是别的,只是点了点头:“我明白,你尽管放心。”

  郭荃和杜士仪相交多年,深知他为人秉性,想了想又说道:“云州多半不会立时复置,陛下也要考虑突厥的反应,多半会如宇文户部所料,先置一员官属。如果可以,就让我去,我总不会给你添乱的!”

  “好!”

  郭荃之子成婚已有数年,夫妻俩有一个儿子,因而郭荃竟是当祖父的人了。当郭荃令儿子抱了孙子出来相见,那位和他年岁仿佛的郭家大郎恭恭敬敬行礼叫了他一声世叔,而后又哄了怀抱中的孩子叫出了一声叔爷的时候,杜士仪只觉得自己好似被霹雳打中了,整个人雷得外焦里嫩,也没心情停留太久便落荒而逃。而郭荃送人回来,见儿子满脸不解,他不禁哑然失笑。

  “杜君礼毕竟才二十出头,一下子平添两辈,自然脸嫩受不了!”

  六月的天本就燥热,杜士仪这一路跑马回到观德坊私宅时,他只觉得自己汗流浃背。可门前递上的金仙公主名帖,让他来不及下马便转道赶去了道垩德坊的景龙女道士观。在那座占去了整座道垩德坊一半的道观门前下马,他一手丢下缰绳给从者,心里却还念念不忘那一声叔爷,一直到浑浑噩噩进了道观里头,耳畔听到一声轻笑的时候,他才回过神。

  “哟,咱们的杜补阙,先赐婚,后迁官,这是高兴得魂不守舍了?”

  “观主就别打趣我了。”杜士仪见说话的是金仙公主,而左右一看并不见王容,玉真公主也并不在,他知道日后这几乎要算自己半个岳母,一时不禁苦笑道,“实在是今天去送别一个朋友,结果被他那小孙儿一声叔爷,叫得我是心里不知道什么滋味。我自己连儿女都没有,这一下子就成别人的叔爷了!”

  扑哧——

  金仙公主不禁被杜士仪那一脸苦相逗笑了,她也不用团扇遮掩,径直大乐了好一阵子,最后方才一本正经地说道:“谁让你和玉曜拖了这许多年?”

  “观主恕罪,是我说错了话。”杜士仪打躬作揖赔了个不是,这才目光闪烁地问道,“不知道今日玉曜她……”

  “她如今是待嫁的人了,难不成还在我这景龙观中厮混?”金仙公主秀眉一挑,见杜士仪果不其然露出了遗憾的表情,她就微嗔道,“你们这几年双宿双栖还嫌不够亲近,还要借我这地方私会?”

  “虽说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但一日不见如隔三秋,更何况我和玉曜已经小半个月没见着了。婚期定在年末回长安之后,要是一直都是如此,我恐怕就要憔悴得不成人形了。”杜士仪对金仙公主深深一躬,这才诚恳相求道,“所以,还是和从前一样,不得不请观主为我行个方便。”

  “你呀你呀!”嘴里嗔怪,但金仙公主却很高兴杜士仪虽得了赐婚,却还在心里牵挂着王容,面上笑容亦是更深了些,“日后再说吧。今天元元在她的安国女道士观招待司马宗主,玉曜也在旁边相陪。你们的事若不是司马宗主,要成也得大费周章。你知道那天陛下召见玉曜,一番对答之后让司马宗主算姻缘,司马宗主说了些什么?”

  因为司马承祯大多数时候都住在宫中上清观,洛阳城中那些信封道教的达官显贵欲求一面尚不可得,杜士仪就更不用说了。而武惠妃的那场游园会,他固然通过姜度,由其转述楚国夫人杨氏的所见所闻得知了不少内情,但最关键的话,司马承祯却是和天子李隆基单独说的,旁人都不知情。而此刻金仙公主既然这么说了,显见是从司马承祯亦或是李隆基口中得知了什么。

  “敢问观主,司马宗主对陛下说了什么?”

  “此事陛下秘而不宣,是司马宗主告知于我的。”金仙公主玉指轻弹扶手,继而便声音低沉地说道,“司马宗主说,两晋至隋,重的是郡望,而自唐以来,郡望远不如门第,然则王谢之流,依旧为百姓推崇,杜十九郎以关中郡姓,身为仕途正好的才俊之士,不得娶名门贵女,别人皆道是委屈,然则夫妻之间和顺为要,他和玉曜既是曾经见过,又有相救之德,日后相处必定比寻常夫妻更为和睦。更何况,长安王元宝之富甲关中,无数人觊觎其女,却只为其美色,而我听说其女却颇有财计之能,杜十九郎从前就颇有此能,倘能得一贤妇,比道门多一女冠,显贵之家多一美姬,却是功德多多。”

  杜士仪这才知道司马承祯竟是并非以单纯的术数之道,而是以这样的利害说服了天子,心中不禁更加感激。而金仙公主见他这番表情,就知道他已经明白了过来,当下又语重心长地说道:“阿兄自然又笑问司马宗主,难道他这撮合婚姻不合八字,只看利害?司马宗主一摊手说,两人八字当然相合,不信陛下拿去给任何精通命理之学的人卜算,必然都是这般结果。阿兄拿着你们两个的生辰八字令人去问了太史局,然后就命中书省拟制书赐婚。”

  真是千辛万苦方成正果!

  在肚子里如是感慨了一句,杜士仪少不得起身再次道谢。而金仙公主把该说的话说了,这才正色说道:“李元纮虽不比张嘉贞张说,但你在中书省还是千万谨慎些,如今杜李相争,牵涉进去也不是好玩的。毕竟,听说杜暹险些因为你得了赐婚的事要上书封驳,还是被源翁给按住了。你很快就不是一个人了,如之前为了姜皎之事抗争太过以至于差点左迁的事,可不能再有了!”

  “是是是,谨遵观主教诲。”

  被耳提面命嘱咐了一堆各式各样的话,当杜士仪从景龙女道士观出来时,已经是太阳落山的黄昏时分了。踏着晚霞回归观德坊私宅,门前从者立时迎了上来:“郎君,乐成坊杜郎命人送信来,说是从长安回来了,一切尽如意!”

  知道杜思温那里应该不会有什么意外,但确定一切都如预料,杜士仪还是高兴地拍了拍额头,而紧跟着的另一个消息也让他颇为高兴。

  “二十一郎君也跟着来了,正在和陈小郎君谈经论史。”

TOP

0
第五百二十一章 知制诰

       好几年不见,当杜黯之站在杜士仪面前的时候,两人的个头已经相差无几。因是从兄弟,杜黯之又深受杜士仪熏陶,乍一看去,两人不但容貌想象,就连气质也有几分相似,但因为身世使然,前者言行举止比杜士仪更多几分谨慎。只不过这会儿相见,他完全抛开了人前从来都不会忘记的审慎小心,行过礼后便忘情地快步冲到杜士仪跟前,满脸惊喜地叫了一声。

      “阿兄”

      从当年的十九兄到如今的阿兄,杜黯之早就把杜士仪视作为嫡亲兄长一般,见杜士仪笑着点了点头,又拉了他入座,往日里已经很善于言辞的他不禁有些结结巴巴的,尤其是按照杜士仪所问说起从县试府试到省试种种的时候,竟是激动得语无伦次。就连一旁刚刚和杜黯之攀谈许久,甚是佩服他博闻强记的陈宝儿,也对杜黯之这幅样子有些不理解。

      “别着急,慢慢说,都是要成亲的人了,将来在你家娘子面前,难不成也这样说话断断续续的?”杜士仪打趣了一句,见杜黯之一下子面色绯红,他不禁若有所思地问道,“怎么,真的是老叔公给你挑准了人。”

      “是……”杜黯之这些年忙于读书刻苦还来不及,哪有功夫在女色上留意,此刻提及婚事不禁有些尴尬,竟是更加吞吞吐吐了起来,“是老……老叔公做……做主。”

      “哪家女郎?”

      “是是元氏女。”杜黯之终于平复了心情,和盘托出道,“和燕国夫人还有些沾亲带故,应是同一支的。我没见过,老叔公说是人品稳重,只是幼年丧父,和母兄相依为命,合过八字后,说是都相宜的。她兄长大前年明经及第,现任登封县尉。”

      京畿道都畿道所属的这些州县,历来别说县令,其属官也都是一等一的紧俏,元氏兄长能够为登封县尉,足可见入仕时是有人出力的。然则官不是最高,和杜黯之也就还算门当户对,将来不会有齐大非偶之忧。于是,杜士仪笑吟吟地点头道:“那敢情好,你娶妻之后,放了外任,也就能名正言顺地分出去单过,不用再受你家父母挟制,我也能放心了。”

      “不过……”杜黯之突然迸出了两个字,见杜士仪不禁微微皱眉,他又忍不住看了一眼陈宝儿,这才嗫嚅说道,“原本我的婚期也定在年末。”

      杜士仪先是一愣,随即不禁哈哈大笑:“我还以为你这不过什么,原来竟是如此这不是很好,双喜临门,参详一下先后操办了,到时候也热闹”

      听到堂兄竟是丝毫不介怀,杜黯之不禁喜出望外,整个人也轻松了下来。等杜士仪再次笑着介绍了陈宝儿,他就连连点头道:“我听阿姊说了,阿兄在成都的时候觅得良才美质,刚刚阿兄没回来,我和宝儿攀谈之中说起春秋,结果他竟是倒背如流要知道,他跟着阿兄才学了不到三年”

      “只不过是会背而已,还谈不上融会贯通。”陈宝儿连忙插话谦逊,结果却被杜士仪打断了。

      “他记性绝佳,过目能诵,甚至更胜我当年,所以你不要和他比这些死记硬背的东西。他基础比你当年更加薄弱,但也比你当年幸运,因为我若得空,时常朝夕提点,而且后来一度用他为记室,教了他很多读书时学不到的东西。

      说到这里,杜士仪一按扶手,再次站起身来,因笑道:“黯之,你是我弟弟,但也算是我半个弟子,集选在即,不论安排如何,终究也要你自己能够入得了人眼,所以,不要给我丢脸,给杜氏丢脸既然回来了,宝儿专心读书,我这记室的事,你来做。”

      “是,请阿兄放心”杜黯之激动得满脸通红,当仁不让地答应了下来。

      尽管金仙公主答应得好好的,但接下来足足好些天,杜士仪根本就没捞到相会佳人的机会。补阙比拾遗官高,而且中书省比门下省更忙,再加上天公不作美,去岁的水灾就已经让整个北方众多州县饱受洪涝之苦,今年水患依旧不见消停,从重修堤岸疏通河道,一直到从江南调拨救灾物资,从六月末开始,三省六部无数人忙了个人仰马翻,甚至在最热的时候,中暑的年迈官员就有好几位。

      甚至天子李隆基在暑日赐冰时,王公贵戚的分量大大减少,更多的分量都是直接送到了三省,尤其是中书省。

      按照旧例,中书舍人例以一人供事政事堂知制诰,其余人等押尚书六曹,各知制敕,但从景云年间以来,知制诰的未必就是中书舍人,如今担任此职的是工部侍郎韩休,以文采卓著而著称,中书省的中书舍人不过是给他打下手。

      不幸的是,那位年近五旬的中书舍人同样没有熬过滚滚热浪而中了暑,而韩休是出了名的犯颜敢谏,甚至连宋憬都对其赞不绝口,那刚硬的脾气没几个人吃得消,其他中书舍人都不乐意去伺候他,可政事堂知制诰的工作不能没个助手,李元无奈之下在拾遗补阙中扫了一圈,最终把杜士仪给划拉到了韩休名下。

      对于这么个前来打下手的右补阙,韩休倒是没说什么,然而工作起来就不管不顾了。一蹴而就不曾润色的制敕诰书直接丢过来,有时候还需要去查从前遗留下来的堆积如山的制书诰书,也亏得杜士仪身体好,原本只需要上半天班变成了上全天,而旬假几乎也休不着一天,每日里踩着星斗回到家里,第一件事就是倒头大睡,来往信件都是让杜黯之给他念一个大概,然后由他口授,杜黯之斟酌字句寄出去。

      唯一的例外,就是王容的信了。可即便是心上人的信,他也没有太多时间沉浸其中,回复往往是言简意赅。王容也知道他忙不过来,甚至还使人悄悄送过自己亲手做的酸梅饮和其他各种消暑饮品,以至于中书省中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杜补阙能够成日里精神奕奕,是因为家里有个善于调治饮品的好厨子,甚至就连李元这个宰相,都一度认真考虑过是否要到杜家挖这么个厨子过来。

      好在漫长的夏天终于还有个尽头,肆虐的水患也不会一直死缠不放,到了八月末,这种紧张的日子终于告一段落,而原本给韩休打下手的那位中书舍人也终于复出了。杜士仪卸任之际向韩休告辞的时候,本还暗地里松了一口气,却不想对方竟是一改往日的严厉不通人情,显得颇为和煦。

      “这些天辛苦你了。我是素来赶工就不管不顾的性子,没几个人能跟得上我的节奏,这大热天你还能够坚持到底,着实不易。”

      韩休一面说,一面拿起茶壶,亲自给杜士仪斟了一杯茶,见其有些受宠若惊地双手接过,他就开口说道:“开元以来,任过中书舍人的人不下二三十,但知制诰的人只有那么几个,从最初的苏、许景先、齐潮、王丘到我,再加上苏晋、贾曾、张九龄等人,十五年间,总共不超过十人。你文采卓著,心思细腻,再历练几任,日后很可能接过这知制诰之职”

      韩休这殷切希望让杜士仪好一阵无语,但还不得不谢过其看重。要说他对于知制诰之职一点兴趣都没有,作为皇帝的高级秘书,知道的事情太多,而涉入高层斗争的几率也更大,出了什么问题被当做替罪羊,这种可能性就不说了。更不要说不分寒暑几乎没有假期这一点最让他难以忍受。难得忙几个月也就罢了,连续几年都要如此,这所谓圣眷盖不过折的寿而且,中书舍人大多都是宰相私人党羽,如苗延嗣这般的,现在都还在西南不得归。

      就当他重新回到了自己原本的右补阙之职,再次开始了那种较为清闲的日子时,九月初的一道军情急报却让整个大唐上下再次陷入了一片震惊之中。

      吐蕃攻陷瓜州,瓜州刺史和河西陇右节度使王君之父被生擒活捉。吐蕃人之后又兵发凉州,更当着河西陇右节度使王君的面,将两人绑在阵前激其出兵,见王君不敢出兵,吐蕃兵马最终便毁了瓜州城暂时退却,一时损失子女玉帛不计其数。唯一值得庆幸的是,尽管吐蕃人在攻瓜州的同时,派人给突厥毗伽可汗送信,邀其共同入寇,但毗伽可汗却不但派使节入贡,而且还把吐蕃赞普的信一并送上,这也让朝野上下全都松了一口气。

      如李隆基便在私底下对三位宰相说:“倘若吐蕃突厥沆瀣一气,不但安西四镇并陇右河西,朔方京畿尽皆危矣”

      正因为如此,对于突厥此次没有跟着一块入寇,李隆基大手笔地将西受降城划拨为和突厥互市之地,更许诺每年互市马匹十万匹,以绢帛交易。可出乎他意料的是,来贡的使臣梅禄啜却提出,互市马匹,半数用绢帛交易,半数用茶叶交易。

      从汉时开始,北方部族对中原的互市,大多都是以各种贵金属和布匹绢帛来结算,提出要茶叶还是开天辟地第一回。在最初的震惊过后,李隆基立刻想到了合适的人选,当即授意李元,让杜士仪去谈。

      而当杜士仪见到梅禄啜,对方却笑着说出了一句不甚流利的汉语:“能够见到将茶香带给了突厥的杜补阙,实在是不胜荣幸”

TOP

0
第五百二十二章 拿人和蕃不心疼

         开元八年,杜士仪奉李隆基之命前往河东河北各边地的时候,曾经苦学过一阵子奚语和突厥语,尽管这些年少有用过,但凭着他的博闻强记,却知道梅禄啜三字的出处。梅禄啜并不完全是名字,而是唐人根据突厥语发音所译,实则是称号和官名。梅禄在突厥语中指的是统兵者,而啜则是指一部之长。也就是说,这个能够用汉语和他打招呼的突厥使臣,乃是如今突厥的一部之长,统兵大将。

      有鸿胪寺官员在侧,杜士仪并没有卖弄自己那点突厥语,当即用汉语含笑说道:“没想到贵使竟然知道我这样一个微不足道的人。此次贵使奉毗伽可汗之命进贡了三十匹名马,又交还了吐蕃的来书,陛下自然大悦。互市马匹的事,一半用绢帛,一半用茶叶,此话当真?”

      “自然当真。只不过,马匹市茶,五万匹马所需要的茶叶恐怕是一个非同小可的数字,未知天朝可能拿出来否?”

      因为事出重大,鸿胪寺相陪的是从六品上的鸿胪丞刘烨,时年业已四十有七。论官品他在杜士仪之上,然则大唐官员从来就不是以官品定高低,而是以官职清要为重,所以杜士仪当初以正六品上的成都令迁从七品上的殿中侍御史,人皆以为升迁。如今再由殿中侍御史而调任同品级的右补阙,也同样被视作是重用,便是这样的道理。

      鸿胪寺丞虽为从六品上,却往往并不被视作是唐人仕途中必须经历的清要之职,而精通蕃语者更是能够不依官品调任此职,可要再上升就难上加难了。比如刘烨就整整在鸿胪丞任上耽搁了整整八年未有寸进,所以分毫不敢小觑入仕年限尚且不及自己的鸿胪丞当得长的杜士仪。

      因此,接到杜士仪的眼神,他便义正词严地说道:“大唐之大,天子金口玉言,难道使者还不相信?”

      “不是不信,只是我听说茶叶在天朝不过是才刚刚开始流行,大多要由蜀中转运,而且每年契丹和奚族所耗费的茶叶便已经数目庞大,甚至吐蕃人也以金或马市茶,如今再加上我突厥,那样的数量恐怕绝不止十万斤二十万斤,甚至到百万斤也不足为奇”

      四十出头的梅禄啜字里行间无不表明,自己来时对茶事狠狠下了一番苦功夫调查。见那个鸿胪丞被自己说得有些目瞪口呆接不上话,他便看向了杜士仪。让他失望的是,这个年纪轻轻便一手推动了茶叶贸易以及茶政的年轻人,只是眉头微微蹙了一下。

      “毗伽可汗派出贵使进贡,以示和我大唐友好之意,以马市茶时,我大唐自然也会诚恳相待,即便数量大,也不是不能设法。至于吐蕃人,犯我陇右,攻陷瓜州,这是自己断绝互市之路,一粒茶梗也不会送过去,更不要说一片茶叶”杜士仪略过奚族和契丹不提,因见梅禄啜面色为之一变,他又笑着说道,“贵使既然粗通茶事,那想来也该知道,两京之地,河北河东,陇右河西,包括安西四镇,一概都是不出产茶叶的。这种妙物,来自西南和东南。”

      刘烨有些不明白杜士仪为什么提这个,但梅禄啜却为之面色一变,而杜士仪也“好心”地替他解释了一二。

      “产茶之地位于南方,也就意味着兴兵亦鞭长莫及,如吐蕃,尽管和我大唐西南的剑南道相隔不远,可一旦触怒了我大唐天子,兵锋也只能剑指西北,难及西南至于东南,那就更不用说了。所以,睦邻友好方才是两利之道,贵使以为然否?”

      梅禄啜本意只想让大唐官方承诺每年供给定额的茶叶,免得各部族都需要此物,到时候供不应求。然而,杜士仪却当着他的面说,因为吐蕃这次兴兵来犯,所以会断绝吐蕃的茶叶供应,又言明茶叶产地都在兵锋范围之外,他不禁轻轻吸了一口气。

      一直以来,如突厥吐蕃奚族契丹这样的游牧民族,打仗除了威慑,就是掠夺子女玉帛,如今却又多了一样需要关注的东西

      “我突厥毗伽可汗便是心存友好,否则,怎会坚拒吐蕃联手之意?还请杜补阙再拜天朝陛下,毗伽可汗的修好诚意,便如同天上的云朵一般洁白无瑕。而且,毗伽可汗诚心诚意地请求大唐皇帝陛下,请婚大唐公主”

      和亲的事不在杜士仪的权限范围之内,因而,他自是全盘交给了鸿胪丞刘烨去处置,就只见对方舌粲莲花,连消带打地把梅禄啜给暂时敷衍了过去。等到从鸿胪寺所辖的四方馆出来,杜士仪不禁向刘烨问道:“毗伽可汗似乎已经不是第一次请婚公主了?”

      “自然不是。自从开元八年突厥那一场大胜之后,这位毗伽可汗就连连上书求和求婚,但求和之意陛下答应了,求婚却迟迟不许。当初陛下封禅之前,鸿胪卿袁公还曾经亲自去过一次突厥牙帐,毗伽可汗说,反正和亲公主又不是陛下的嫡亲女儿,他并不想指名挑人,只希望陛下能够赐婚一位公主,出自何门都无所谓,所以袁公归来之后替毗伽可汗请婚,突厥使臣更是随同封禅,但最终陛下还是没有答应。说来说去,突厥不比吐蕃,更不比契丹和奚,狼子野心难治,公主和亲突厥自唐以来几乎就不曾有过,所以陛下自然犹豫是否要开这个先例。”

      因为固安公主的先例,对于拿宗室女,甚至宗室女的女儿去和亲,杜士仪一直心中不齿,此刻听刘烨这么说,他不禁暗叹李隆基总算是又英明了一下。谁知道,刘烨下一刻竟说出了一番让他大吃一惊的话。

      “不过,鸿胪寺曾有人对陛下提出,固安公主虽因前事和李鲁苏离婚,但陛下既然又赐婚了李鲁苏一位东光公主,固安公主又有定奚之功,如今公主封号未去,何妨令其和蕃突厥?以公主之能,必然能令突厥与大唐更为友好。”

      听到这里,杜士仪简直对那位提议的鸿胪寺官员怒到了极点——不知道体恤固安公主先后嫁给兄弟两位奚王,甚至还阻止了奚族投向突厥,结果反而险些被王皇后和蓝田县主一再算计也就罢了,竟然还要让这位好容易才能过上清净生活的公主再去和蕃突厥?

      他一时没按捺住火气,竟是冷冰冰地说道:“此人倒是会算计,也不知道他家中可有女儿,可愿意送去和亲突厥?”

      那位提议的官员只是鸿胪寺的主簿,如今也调去了别处,因而刘烨听到杜士仪这刻薄的评语,有些尴尬地笑了笑,却没替对方辩解。自从汉时有和亲以来,官场民间对和亲的看法从来就不是一边倒的。尤其每次和亲都要带去大量财帛,是否能抑制住那些和亲番邦的贪念却还未必可知,更何况,历来和蕃公主,几乎就少有长寿的。那位固安公主二嫁兄弟,又因为嫡母不懂事而离婚远居云州,这就已经很可怜了,那位主簿还真是拿人和蕃不心疼

      心里存了这么一桩让人噎得慌的事,当来到洛阳宫宣政殿向李隆基复命的时候,杜士仪的语气不知不觉就有些**的。李隆基何许人,当即敏锐地察觉到了。他却没想到杜士仪是因为别的事而心中有气,眉头一挑径直问道:“怎么,是那突厥使臣出言不逊?”

      杜士仪不想李隆基有此一问,随即便醒悟到是自己把情绪带到了这里,平复了一下心情便长揖说道:“不,是那突厥使臣替其可汗求婚公主。”

      “又是求婚公主。”李隆基有些懊恼地眯起了眼睛,突然想起杜士仪平素很有些见解,便若有所思地问道,“依杜卿看来,朕当应允否?”

      “突厥反复无常,陛下不当应允。”

      杜士仪想也不想地答了一句,见李隆基犀利的目光落在了自己脸上,他就坦然答道:“臣在成都时,曾经见过吐蕃的那囊氏尚青,后又将其护送上京,陛下应该还记得这么一回事。”

      看到李隆基轻轻颔首,他又继续说道:“那囊氏尚青能够说得一口流利的汉语,据他说来,是因为曾经从学于金城公主。金城公主自从嫁到吐蕃之后,虽有单独的营帐和随从,然则吐蕃豪族倚仗声势,再加上她嫁过去之后,西线大唐对吐蕃也有过战事失利,她的处境并不容易,一度曾经生出过东归之意。而且,她虽为天朝公主,陪嫁又远比吐蕃的聘礼来得丰厚,但在吐蕃人看来,付出了聘礼,那么赞普娶回来的女人便和大唐再不相于,想如何便如何。”

      这些话,一大部分是尚青所述,一小部分是杜士仪自己的分析,至于吐蕃婚嫁的习俗则是蜀地很多人都知道的。因此,趁着李隆基面露斟酌,他便诚恳地说道:“更何况,吐蕃也好,突厥也罢,族中不讲礼教,以实力为尊,部将杀可汗此等逆举比比皆是,尤其是突厥。奚族契丹之中,众多部族头人心向突厥,倘若大唐妻之以公主,会不会让他们觉得,如此就有了冠冕堂皇投靠突厥的理由?”

      前面那些理由李隆基听来不过是迂腐的书生之见,但最后一句话,作为天子的他却听进去了。只不过,当着杜士仪的面,他只是不置可否地说道:“杜卿所言,朕都知道了。将绢帛换成茶叶,对于国库的压力便要减轻许多,此皆是你劝茶之功。茶引司之事若你还有什么建议,尽管上书对朕说来。而梅禄啜倘若对市茶还有什么要求,都由你负责接洽。”

      “臣领命。”

      等到杜士仪告退而去,李隆基方才露出了一个笑容。

      年纪轻轻却又能于非常,此等臣子并不好用。不过沉稳之外,这杜士仪总算还有些年少意气和迂腐

TOP

0
第五百二十三章 风云际会

    尽管突厥……伽可汗命人进贡求婚示好,但吐蕃的攻势并没有结束。就在李隆基正打算带着群臣从呆了两年多的东都洛阳重回西京长安之际,西面再次传来了军情急报。

  吐蕃赞普和突骑施可汗苏禄兵马围安西镇!

  不过数日,安西镇便传来了消息,安西副大都护赵颐贞率军击破联军。朝中上下才刚松了一口气,又一个更大的噩耗却骤然传来。

  河西陇右节度使王君败死!

  王君此前因为战功显赫,极得李隆基重用,自己摄御史中丞之外,甚至其年迈的父亲都得李隆基恩宠,官拜少府监致仕,其妻夏氏亦因为战功而另封武威郡夫人。这个匪夷所思的消息最初被人斥之为荒谬,但随着各种细节传来,说是王君在率领精骑劫杀吐蕃去往突厥的使者时,被其旧日之敌回纥人承宗族子护输伏杀,甚至于还有人说是护输甚至打算带其尸体奔吐蕃,最后因为凉州兵马追来,这才丢下尸体仓皇而逃,朝中方才不得不信。

  不但朝中,此消息传到河西各部,回纥契苾等铁勒诸部却是反应平淡,甚至有人拍手称快,而河陇百姓却是为之大震。在这种情势下,李隆基从洛阳回长安的行程自然是格外加紧。

  一到长安,他便立时召集文武大臣连番集议,宋璟和致仕的张说一个不拉。尽管杜士仪不曾与会,但在紫宸殿呆了整整一天,饿得前胸贴后背的一个中书舍人回到中书省后,却唉声叹气地说,一大堆官员唇枪舌剑,吵了个天昏地暗,最终方才选定了统兵大将,却是以朔方节度使萧嵩为河西陇右节度使,判凉州都督事,兼兵部尚书。而空缺的朔方镇,则是以左金吾卫大将军信安王李神为朔方节度副使,知节度事,兼摄御史大夫。

  对于如此是否可以抵挡吐蕃军锋,本是众说纷纭,但这一日黄昏杜士仪往见阔别多年的开府仪同三司宋璟,问及此事时,宋璟却欣然说道:“萧乔甫在朔方因袭王睃旧制,治军严明,前往河西陇右,应该能够稳住大局,而信安王虽则从不曾出外,但观其在左金吾卫大将军任上,亦大见章法,坐镇朔方应无大问题。其实此次凉州兵马损失轻微,只是因为王君败死这才人心浮动,只要萧乔甫能够稳定人心,吐蕃兵马不足为惧。

  之前张说之回京,我特意去见过他,他对我叹息,当初曾经劝陛下对吐蕃多加恩抚,不要因为吐蕃无礼,便一再发兵。要知道一朝用兵所得,却盖不过吐蕃连年袭扰的损失。而且就算要用兵,打得吐蕃不敢再犯方才为功,如王君那样打了小小的胜仗就洋洋得意请求追击,根本就是好大喜功

  杜士仪虽然不喜欢张说这个人,但当初在并州和张说兵分两路安抚铁勒两部,他不得不佩服张说的胆色和战略。而且,在边疆裁军几十万,把那些平素就只是用来屯田的兵卒完全作为农人,募兵专司打仗,这样的战略思想也是正确的。听到宋璟对萧嵩加上李袆的组合如此推崇,而张说对于王君之败有那样的分析,他自然点了点头。这时候,宋璟又开了。。

  “只是,若非王君看准了陛下是……求军功,因而投其所好,自己又可趁机大立功勋,本来这连番大仗是可以避免的。”

  宋璟原本说到一半就想打住,但想想杜士仪素来是守得住机密的人,他最终还是说完了这句话,落座之后又叹道:“国库这些年固然是日渐丰足,可封禅花销巨大,边地的战事又开销巨大,再加上从去年到今年,河东河北各地都是水灾频发,治水又是所费不菲,倘若不是你在茶政上,为国库补足不少,此次突厥谋求互市马匹,又点名要茶叶,再次省去了大批绢帛,只怕再坚实的国库底子,那也是不够的。幸好幸好!”

  杜士仪原本就将宋璟视作是师长,面对他的赞许,免不了谦逊了两句。可这些自谦的话才开了个头,就被宋璟举手打断了:“你也不用在我这儿还说这些客套话,政绩也好,功劳也罢,是别人评判的,更难得的是正好能救一时之急!韩休那等不好打交道的人,此前都对我实实在在夸奖了你两句,足可见你确实踏踏实实。我也好,张说之也罢,全都曾经当过中书舍人。你踏踏实实再做一任郎官,届时三十之龄掌知制诰,指日可待!”

  宋开府你怎么也说这样的话?我可不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啊!

  在肚子里苦笑两声,杜士仪终究不好反驳宋璟这殷切期望,只能唯唯答应了下来。而公事训导时间结束,宋璟就调转话题问起了他的婚事。显然,赐婚的余波早已经从洛阳传到了长安。杜士仪当着别人的面不好说他和王容惺惺相惜,当着宋璟的面,却着重提及当年从王守一的那些恶徒手中救回王容的缘分,果然,宋璟紧皱的眉头渐渐舒展了开来。

  “你既是愿意,我就不多说了。娶妻娶才德,不在门第,便如同宰相佳婿不知凡几,能成器者却少之又少。当年我家儿郎也有不明就里,以为我看重你,是想招你为孙婿,可他们却不知道,我忙于国事,疏忽了他们,以至于诸子无一成器,又怎敢将品行都无法确定的孙女嫁给你?”

  杜士仪这还是第一次知道,宋家人甚至曾经把他当成是孙婿的人选,不禁大汗。然而,更打动他的是宋璟这一番语重心长推心置腹的话。

  “这么多年来,宋开府的关心爱护,训诫教诲,士仪不敢少忘!”

  “呵呵,你成婚之时,我也会去瞧瞧新妇如何。能让圣人金口玉言赐婚,又能称你之意,想来应是贤妇无疑!”

  回了长安,这是王元宝的老巢,也是杜士仪的老巢,几番安排之后,他终于得以和久别的王容见上一面。当他把宋璟的话原封不动地转述给王容时,就只见这位女郎同样是感动得面色微红。王容何尝不知道,杜士仪能够面对天子许婚公主,说出那样不假思索的回绝之语来,可倘若宋璟在杜士仪离开长安,观风北地之前许婚孙女,杜士仪未必就能够拒绝。正是这位老人的刚正风骨,成全了他们。

  “杜郎虽幼年丧双亲,但先有卢公为师,再有宋开府提点教诲,其实真的是幸运已极了。”

  “你说得一点没错。相较于有些人有父亲,却还得提防父亲的算计,甚至于难得一真心师长,我真的是一等一的幸运。”

  杜士仪这话听着像是随口有感而发,只有他自己知道,自己说的是谁。因为拾遗补阙乃是天子近臣,中书省和门下省一样在禁中,他每日出入,又见过太子李鸿两次。当年那个为了病重的生母曾经冲动到要丢下课业的储君,如今脸上已经看不出那种好奇和稚气了,取而代之的是深沉和内敛。显然,丧母之后又不得父亲欢心,身边没有一个肱股可以倚靠,年轻的太子不得不自己成熟起来。

  李袆代替萧嵩前往朔方镇守,而萧嵩要赶往河陇,自然不会单身而行,挑来拣去,他点名同行的人中,竞有一个是裴宁的兄长裴宽。这一日,杜士仪正好因为裴宁之事前去拜见,恰逢其会这消息送到裴家,裴宽在一愣之后便笑了笑说道:“我和萧大帅早年有过些情分,大约是他觉得我做事可靠,这才选了我为判官。三郎在东南判茶引司事,我又要出外,家中还有几个幼弟,就拜托杜十九郎你帮忙照顾照顾了

  "

  杜士仪和裴宽打过几次交道,知道其人虽则不畏权势,但也不是完全不知变通的人,兼且萧嵩既然是因为认识而重用裴宽,此行又不是一味为了打仗,更重要的是安定河陇,他也就没有多说什么,爽快地答应了裴宽所托。

  随着匆匆从朔方赶回长安,又带着精挑细选的属官和从人前往陇右,长安城中总算是渐渐平静了下来。只不过,被这样的紧急事件一搅和,对于杜士仪那即将到来的婚礼,关注的人自然而然就少了许多。这一天傍晚,当杜士仪再次苦命地在中书省加班加点为了非本职工作赶工的时候,一个令史突然快步进来,将一份文书撂在了他的案头。

  “杜补阙,固安公主上书请入觐,陛下已经允准。闻听公主因河陇战事,轻车简从一路策马疾行,已经过洛阳,不数日就要到长安了!”

  听到这个消息,杜士仪登时心头大震,接过文书嗯了一声,等人一走,他方才大喜过望地攥紧拳头猛地敲在案头。

  阿姊这是来入觐,还是特意要来参加他的婚礼?

  当满心喜悦的他踏着满天星斗出了大明宫时,在宫门等候许久的赤毕快步迎了上前,笑吟吟地又说出了另一个好消息:“郎君,杨家小娘子已经到了!”

  得知娇俏可爱的玉奴竟然也已经抵达了长安,杜士仪不禁轻拍额头笑道:“这还真是都赶在一块了!好,快些回家吧,为玉奴好好接风!”

TOP

0
第五百二十四章 师徒

    “师傅”
  
  尽管分别只是一年有余,但当看到那个小小的人影一阵风似的扑了上来的时候,杜士仪不自觉地弯下腰去,将其高高抱了起来,打了个旋儿方才放下了地。见玉奴兴奋得满脸通红,他便笑着说道:“什么时候到的?一路上是否辛苦?用过晚饭了吗?”
  
  这一连三个问题问得玉奴眉开眼笑。只不过,她更希望的是刚刚师傅不要那么快把她放下地。她规规矩矩行礼问了一声好,这才笑吟吟地说道:“是今天下午到的长安。一路上虽然是坐车,起初有些晕,但后来干脆就配双鞍跟着七兄一块骑马,这就不晕啦一路上看山水风景,玉奴从来都没有这么高兴呢至于晚饭……”她故意摸了摸自己的肚皮,可怜兮兮地说道,“师傅,我一直都等着你回来呢,这都前胸贴后背了。”
  
  杜士仪被小丫头的搞怪逗得哈哈大笑:“你啊你啊好好,是师傅回来晚了,那就这样,你陪师傅一块用夜宵”
  
  今日杜士仪在中书省留值,灶下早就预备了夜宵,此刻一得吩咐,等到杜士仪携了玉奴回房坐下,便立时有婢女端了铜锅上来,却是野鸡汤火锅。见玉奴看着旁边那些新鲜的菜蔬和新鲜的羊肉片,眼睛大亮,杜士仪不禁笑道:“晚上别吃太多,以免积食。赶明儿师傅再好好为你接风”
  
  “好”
  
  玉奴欢呼了一声,立刻先用大勺盛了一碗汤,却是恭恭敬敬地双手呈递到了杜士仪面前。杜士仪一愣之后,立刻含笑接过了,这时候,玉奴方才给自己又盛了,然后伸出筷子一股脑儿把一大堆各式菜蔬烫入了铜锅中,自己一面小口小口地喝汤,一面悄悄用眼睛偷觑杜士仪。被她这么看着,杜士仪终于忍不住问道:“玉奴,你在看什么呢?”
  
  “都一年多了,我看看师傅可有什么变化。”玉奴用一碗热汤安抚了冷冰冰的肠胃,这会儿终于觉得浑身暖洋洋的,索性就脱了外头那件衣裳,只着了贴身小袄,细声慢气地说道,“阿姊们都说,我这一年多比从前长高了许多,日后还会一年变一个样子。要是师傅再不来接我,那日后再见兴许就会认不出我了。不过,一年不见,师傅没怎么变呢,看上去还白净了些,不过似乎瘦了”
  
  见小丫头又是端详又是品评,杜士仪被她的语气给逗乐了。用一旁干净的筷子又涮了些羊肉下去,继而捞起来一股脑儿往她面前碗中一放,他便无可奈何地说道:“好了,就别盯着我了,看你也没添上几两肉对了,我刚刚都没来得及探问,此次送你上京的人是谁,你阿爷放心你就住在我这儿?”
  
  “阿爷是不放心,正好二叔去雅州探望阿爷,所以正好二叔一路带我上长安。二叔今年要参加吏部冬选,下午送到之后得知师傅今天要当值,就先回去了。说是我们师徒重逢总有话要说,所以明天再来接我。不过,我想在师傅这儿多住几天嘛,师傅,你说好不好?”
  
  那一声声的师傅,叫得杜士仪心都快化了,第一反应就是将来一定要让王容给自己先生个女儿,如此也就不用羡慕杨玄琰的好运气。不过,回过神的他暗自感慨送了玉奴过来的杨玄畦着实是知情识趣的人,否则知道玉奴到了京城,还得挑选个日子让人带其上门来给自己瞧瞧,那着实是太挂心了。话虽如此,他却没有轻易答应玉奴的请求。
  
  “今天晚上留一宿没事,但多住几天却万万不行。这样,师傅明日派人对你二叔去说,送了你去陪你师娘住几天。”见玉奴先恼后喜,但嘴唇还是微微撅了起来,他只好轻声说道,“既然在长安,要过来还是可以随时过来,虽说你叫我一声师傅,但总不能让人说闲话。”
  
  玉奴拨拉着碗里的羊肉片,有些意味不明地嗯了一声,可心不在焉吃了几口后,她突然抬起头又惊又喜地说道:“师傅,那我岂不是能帮师娘和你传信?师娘要是想对你说什么,可以告诉我,我再来告诉你
  
  不过一年多不见,这小丫头怎么就知道这么多乱七八糟的事了?难不成是被杨玉瑶给带坏的?
  
  杜士仪不无腹诽,即便他本来就有这样的打算,此时不得不正色说道:“想什么乱七八糟的,我是怕你师娘在家里寂寞,所以让你去好好陪陪她好了,先吃东西再说话,刚刚还说饿得前胸贴后背,这会儿却话这么多你在长安逗留这些日子,我怎么也得把你养胖一些,否则回头你阿爷该怪罪我苛待了你”
  
  在杜士仪的催促下,玉奴方才不情不愿闭上了嘴,可吃着吃着便再次好奇地打量杜士仪。这一次,她没出声,只是好奇地端详着杜士仪那熟悉的五官,心里却在想杨玉瑶对她说的话。
  
  大姊已经嫁了人,这次二叔带着她和玉瑶一块上京,也是为了玉瑶出嫁的事情,这是她背地里偷听到的。可是,她在阿姊口中几乎没听到关于那位裴郎君的什么消息,倒是不停地听阿姊说起她这师傅如何年少有为,如何容貌俊雅,对她那师娘则是羡慕备至。
  
  她还记得一次睡着的时候,隐约觉得有人在戳自己的脸,迷迷糊糊听到阿姊的念叨:“玉奴,你再大个五岁,一定能够把杜十九郎抢回来”
  
  杜士仪哪里知道小丫头的心里竟在转着这些乱七八糟的念头。他这些天加班加点着实消耗大了,差不多填饱了肚子,这才抬头看去,却发现玉奴不过吃了一丁点就放下筷子托着下巴坐在那儿出神。直到他用筷子轻轻敲了敲那铜锅,小家伙才一个激灵回过神来,看了他一眼便慌忙埋头扒拉菜蔬肉食,不一会儿就拍着肚皮苦着脸说道:“师傅,吃得太饱啦,陪我走几步消消食可好?”
  
  等到过年,玉奴就整整十岁了。和当初见她时不过六岁多相比,如今的小丫头已经出落得楚楚可人,这眼巴巴哀求的样子,杜士仪着实无法拒绝。然而,这种日子大冷天出去散步,他着实怕小家伙冻出病来,直到玉奴反复坚持,他方才令人把她的衣服找来,不但给她又穿上了刚刚那件蜀锦外袍,又套上了一件厚实的氅衣,把人裹得和小粽子似的,又勒令她戴上手套和风帽,这才牵着她出了门。
  
  热腾腾吃了火锅,眼下走在风地里,自然也不觉得冷,更何况身边还有个叽叽喳喳的小丫头,杜士仪更是连这偌大宅子中的冷清也完全察觉不到。听玉奴说着在雅州时跟着父亲去过的地方,从雅州回成都时遇到的商队,在成都时大姊出嫁的盛况,每一件事被她那稚嫩的语调叙述出来,听着都那么让人心情愉快,以至于他甚至有些微微失神,直到手被人使劲摇了几下,这才复又回过神。
  
  “师傅又走神”
  
  “好啦好啦,这不是好久没见你,见你一转眼长这么大了,心里发怔吗?”杜士仪无奈地拍了拍玉奴的脑袋,这才提起精神说道,“师傅忙了一天,你也是一路辛苦,都早点去睡。明早师傅要先去上朝,如果能早点回来,就考较你的琵琶。你要是不乐意闷在家里,就让人带你出去长安城东西两市逛逛。”
  
  尽管遗憾,可看到杜士仪打了个呵欠,玉奴只得气馁地偃旗息鼓了。而把小家伙安顿好了在客房里,杜士仪得知今天下午是杜黯之和陈宝儿接待的杨玄畦,刚刚应是故意没露面打扰他们的师徒重逢,他不禁无奈地笑了一声。可等到回房之后躺下,耳朵听着外头呼呼风声,他不禁浮想联翩。
  
  尽管兑现承诺接了他这个小徒儿过来,但不能让她在京城呆的时间太长,还得送回蜀中去,否则,只凭小丫头那越来越出挑的容貌,很可能引来某些他最担心的事。比如,寿王李清年岁渐长,说不定武惠妃已经在想着择妃事宜了。
  
  次日常朝在宣政殿而非含元殿,这不但对于那些年迈的老臣来说足可如释重负,对于杜士仪来说也是一样。不用走那长长的龙首道,就意味着朝会的时间能够缩短一半。而更让他高兴的是,朝会结束后回到中书省,中书侍郎李元肱笑眯眯地对他说了一句话。
  
  “你婚期在即,前时日夜辛苦,给你十日假,好好把终身大悳事给办了。”
  
  朝中官员,有的是没入仕之前就成婚,但也有不少是等到入仕之后先立业后成家,因为那样大多数能够娶到更有助益的妻子。然而,如杜士仪这般早早出仕却一直拖到二十有四,娶妻还是天子赐婚,未婚妻却并非出自名门显宦的,这种例子却少之又少。甚至还有饶舌的人拿出当年张易之张昌宗之母因武后之言再嫁的例子来。只不过,当今天子并不是大度的人,这种话也只在极小的圈子里流传。
  
  就如李元肱,在给假之后便再次多问了一句:“君礼,你的傧相都预备好了?”
  
  “是。”杜士仪笑着点了点头,“我也没想到,竟是比我预想的人数要多。”
  
  李元肱不禁笑吟吟地说道:“既如此,到时候你办婚事的时候,我也去凑个热闹”

TOP

0
第五百二十五章 阿姊来贺

    杜士仪的傧相队伍,确实空前庞大。正如他自己之前计算的一样,王缙、崔俭玄、姜度、窦锷、王昌龄、崔颢,此外还有刚刚辞官汝州长史到了长安的王翰,再加上这几日就会从嵩山赶过来的卢望之和颜真卿,杜黯之自告奋勇非得算上一个,已经达到十人了。这还是因为他那些亲朋好友不少都在外地为官,一时半会没法回来参加婚礼的缘故,而且今年他那些同年都尚未任满回京参加集选,否则人数还要更庞大。
  
  所以,这一日早早回到家,陪着磨人的玉奴练过琵琶,杜士仪就让杜黯之送她去了王家,自己本想去设法拜见固安公主,谁料到崔俭玄等人齐齐找了来,却是和他商议下聘礼的仪程。
  
  而永安坊王宅之中,当王容看见小粉团子似的玉奴疾步冲过来,张口就叫了一声师娘的时候,她忍不住整颗心都化了,将其紧紧抱在怀里好一会儿,松开手后又掐了掐那吹弹得破的粉颊,这才微嗔道:“我还以为你就知道你师傅,把我这师娘给忘了”
  
  “师娘你可冤枉我了,我昨天才到长安呢是宝儿师兄告诉我,师傅和师娘的事没别人知情,否则师傅迟迟不回来,我早就来找师娘啦”
  
  玉奴拉着王容的手使劲摇了摇,见神仙师娘果然面色缓和,她便眉毛弯弯露出了欣喜的笑容。然而,等到她被王容按着坐下,看到她把一个小巧精致的紫檀木盒子送到了眼前的时候,她不禁讶异地抬头看了师娘一眼,直到地方示意自己打开盒子,她方才去小心翼翼地转动着扭锁。
  
  “啊……”玉奴讶异地看着里头躺着的那一串颗颗晶莹的手串,一下子结结巴巴了起来,“师娘,这是……”
  
  “都要过年啦,自从你师傅说要接你过来,我就在想送你什么是好,最后就在阿爷的琉璃坊中好好淘了这么些珠子。虽然琉璃珠并不稀罕,但有这样的颜色还是很难得,你戴着玩玩,又不是什么珍珠宝石。
  
  “那就……长者赐,不敢辞,谢谢师娘了”玉奴想了又想,最终喜滋滋地把手串戴在了手上。而王容见玉奴那欺霜胜雪的粉嫩肤色配上那鲜红色的琉璃珠,显得格外娇俏,不禁又爱不释手地戳了戳她的额头,“来,让师娘看看你的琵琶弹得怎么样了”
  
  而杜士仪好容易把崔俭玄这些亲友团给送走,玉真公主的帖子便送到了。得知固安公主此刻正在玉真观做客,他自然匆匆赶了过去。再见固安公主的那一刻,他高兴地叫了一声阿姊,快步上前,一双手和固安公主伸出的手紧紧握在了一起。
  
  “我的阿弟终于要成婚了自从接到你的信我就一直在准备,总算是让奚族那些老家伙凑出了一份像样的进贡之礼,这才能够进京。突厥毗伽可汗不是才送了三十匹名马吗?这次我也是三十匹,毛色脚力绝对都不逊于突厥所贡,此外还有来自靺鞨的毛皮”
  
  固安公主连珠炮似的说完了给天子的进贡之物,这才笑眯眯地说道:“至于给你的新婚贺礼,却不能眼下告诉你”
  
  “阿姊也是的,和我也卖关子。”杜士仪哑然失笑,但相比新婚贺礼,他更在意的还是固安公主终究能够前来。而对于玉真公主能够提供这样的机会,他自然同样感激,上前深深一躬才说了两句感激的话,却引来这位金枝玉叶莞尔一笑。
  
  “你以后就是我和阿姊的半个女婿了,这点小事还用得着谢?我可告诉你,聘礼要是太寒暄,委屈了玉曜,可别怪我到御前去告状”
  
  一番寒暄之后,当玉真公主引着两人走过那九曲十八弯的木桥,越过业已结冰的水塘,来到了她常呆的那座小楼之后,她甫一坐定便开口说道:“这次元娘到长安来,一是进贡,二是为了你的婚事,三则是为了复置云州的事。你在中书省,这风声应该是知道的,如今已经有好几位官员上书言及此事,你之前对我和阿姊说过,到时候想把你那友人郭荃调到那儿去任录事参军事,只要复置云州,此事我自会为你敲定
  
  “多谢观主。”杜士仪能够为了王昌龄的事走通门路,但郭荃的事和云州的事,他却没办法出面去请托人。如今玉真公主轻轻巧巧把事情办成了,他自然是感激得很。可他刚刚欠了欠身,固安公主就又接过了话茬。
  
  “只不过,突厥毗伽可汗固然知道与唐为敌,智者不为,却一直把奚族和契丹视作为奴仆附庸。如今两族附庸大唐,他心里一直耿耿于怀,再加契丹之中,真正掌握实权的是可突于,他为了大权独揽,一直都摆出了亲突厥之势,而云州如今乃是往东北转运茶叶的关键所在,自然是他的眼中钉肉中刺。云州是我的根基,也是你的一大根基,不能稍有闪失。所以,云州倘若复置刺史,我决不能容许掌握在不可信的人手中”
  
  “阿姊的心意我明白,我会尽力而为。”
  
  尽管如今身在枢要,右补阙这个位子也不知道有多少人羡慕嫉妒恨,但杜士仪却并不太稀罕,因此答应得可说是果决。而对于他这样的态度,固安公主和玉真公主相视一笑,都舒了一口气。玉真公主更是笑道:“与其在朝中被人当做马前卒,还不如在外头逍遥自在。我和阿姊还说过,到时候借着修道之名去云州赏玩个一年半载,没你这颗定海神针怎么行?对了对了,听说你在蜀中收的一个女弟子到了长安,怎不带来给我看看?”
  
  杜士仪没想到昨天玉奴才刚到,这会儿玉真公主就已经知道了,只好老老实实地说已经把人送去了王容那儿。见玉真公主大笑不已,他便尴尬地说:“虽说很惦记她,但终究男女有别。而且,我找了个理由,说是让小丫头去拜见一下她未来的师娘,就把人送去了。”
  
  “得了得了,下次要见时,我让玉曜带来给我和阿姊,还有元娘看就是了。不过,元娘此前进京时,阿兄已经命工部给她建了宅邸,她要出来就不比从前方便。趁着如今这机会,你们有话赶紧说,我给你们腾地方。”
  
  玉真公主说走就走,杜士仪还愣神中,却只见固安公主站起身来,竟是欣然在他身边坐了下来。他赶紧往旁边挪了挪让出地方,见固安公主看似和当年无异,眼角却多出了细细的纹路,他不禁有些内疚地说道:“让阿姊一直不得不留在云州那种偏远的地方,对不住了。”
  
  “长安虽好是故乡,却未必适合久待。”固安公主低头看着杜士仪那修长的手,旋即才抬起头来扬眉说道,“两位观主若非入道超然世外,上要为驸马的官职圣眷操心,下要为子女操心,哪里来的舒心日子?若是我当年回到京城,如今不过是泯然宗室女中。云州固然冬日苦寒风大,偏远少住民,但这些并不是不能克服的,更何况独当一面。阿姊很感谢你,至于年华老去,本就是理所应当,你不必有什么愧疚。”
  
  “阿姊……”杜士仪知道固安公主就是那样爽利的性子,深深吸了一口气后就决定岔开这话题,“阿姊这些年可有过岳娘子的消息?听说公孙大家都已经三年没有她的音信了,让人去麟州打听,却得知小和尚早已挂冠而去,也不知道究竟如何,这两个不省心的家伙”
  
  固安公主对于岳五娘也是印象深刻,杜士仪这一提起,她不禁微微蹙起了眉头,最终摇了摇头:“她没来找过我。不过,岳娘子素来是四海为家的人,小和尚却不知道有什么秘密,但只要他们在一起,想来天底下也没几个人能撄其锋。”
  
  杜士仪也是死马当做活马医,顺带岔开话题,这才有此一问,得知他们果然没去找过固安公主,他暗自叹了一口气,也就再次换了一个话题。叙别情,说各自的经历,又顺带应付着固安公主的种种调侃,等到玉真公主回来时,已经不知不觉过去了将近一个时辰。而当玉真公主促狭地问了一声,可要再送他两个美婢的时候,他直接似笑非笑反击了回去。
  
  “观主既然这么说,家中内务繁杂,正好缺个女总管,把霍清送了给我可好?”
  
  “你竟然敢开这个口要走了阿姊的总管不说,还来抢我的?快走快走,打霍清的主意,门都没有
  
  玉真公主故作嗔怒地轰了杜士仪走人,等到他笑眯眯起身长揖告退离去,她那笑脸方才化作了一声叹息:“只可惜霍清没个好出身,纵使放免,也只能为人婢妾,我如何舍得?只能让她长长久久地陪着我,也好有个伴。”
  
  说到这种话题,固安公主和玉真公主也是一模一样的怅然表情:“我身边的张耀也是如此,她随我吃苦受累这么多年,我却难能给她找个如意郎君,更不能没有这么个好帮手。”
  
  “所以,玉曜真是一等一的好福气,我和阿姊做了一桩好媒”

TOP

0
第五百二十六章 杜十九送聘,玉奴见贵主

    问名请期,早在杜士仪从洛阳随驾回到长安之前便已经办完妥当。纳彩也就是送聘礼的前一天,长安还破天荒地在冬日里下了一天的雨,可到了正日子却是雨过天晴,天空一碧如洗,恰是一个好得不能再好的日子。因为这一桩婚事在两京都是众说纷纭,有觉得杜士仪是贪慕王家钱财的,也有为其惋惜的,更有众多人觉得杜士仪只是因为天子金口玉言,不得已应下了这么一桩婚事。
  
  于是,当送聘礼队伍从樊川杜曲的杜氏老宅中送出来时,不但樊川那些甲第别业中安居的达官显贵家人为之好奇,沿途百姓也同样为之惊叹。两京多的是王侯贵戚,再铺张的婚礼大家也见过,因而送聘礼的队伍有多少人无所谓,那肩扛车载的东西方才是重中之重。
  
  杜家的聘礼全都是敞开的浅底盒子,里头的东西让人一览无遗。既没有什么珠玉辉耀的首饰,也没有那些明晃晃的金银,头前十抬全都是书,而且大多是一卷一卷看上去已经很有些年头,用红绸带仔仔细细系好的书,其余的则盖着红绸。有好事的百姓想方设法凑近前去打听窥探,当听说那些盖着红绸的,是战国竹简和汉代帛书,大多纳闷难解。而接下来的十抬则是文房四宝和各色器物,不是杜士仪从前委托千宝阁出卖的那些簇新笔墨纸砚,而是很多上了年头的玩意。纵使有心打探,寻常百姓也问不出一个所以然来。然而,最后四抬之中看似轻飘飘的盒子中,却摆着别人觉得最有价值的东西。
  
  八张契书包括了长安东西两市和南市的八家铺面。照如今的市价来说,早已超过了十万贯。
  
  尽管谁都知道,如王元宝这样的身家,自然不会贪图女婿的聘礼,可这样的手笔自然而然表明了一点,杜士仪并非那些贫寒书生,而是把自己那个当年几近败落的家一手从泥潭中拉上来,如今已经官居右补阙的天子近臣
  
  按照杜士仪的本意,本来不打算如此张扬,这是杜思温的意思。按照这位朱坡京兆公的话来说,两京重衣冠门第,更重财势,倘若结亲王元宝却让人觉得你有势无财,未免让人看轻,还不如把底子露出去,这也是让赐婚的天子看看,你不贪王元宝之财。因此,杜士仪只好无可奈何地接受了这个建议。
  
  今日前往永安坊王宅送聘礼的,是他的堂弟杜黯之和妹夫崔俭玄。王元宝在长安城中宅邸别院众多,选择这一座给女儿出嫁,却是因为这座宅院不但够齐整,而且历史悠久,也够底蕴。尽管因为家中无人出仕,这宅邸中不少逾制的建筑都或拆或改建,可此刻站在那座昔日朱门迎进聘礼的时候,王元宝一看到头前那十抬书,一时竟不禁面色大变,眼神中不再只有欣喜,而多出了深深的感动。
  
  “阿爷?”
  
  “杜十九郎这些书,搜罗得想来很不容易。”王元宝对一旁的长子王宪轻轻嘀咕了一声,继而也不解释,只是满面春风地上前接收聘礼。当看到最后四抬中的契书时,他再次眼神一变,等打起精神又留了崔俭玄和杜黯之用饭后送他们离去时,他便快步来到了女儿的闺房。
  
  “杜十九郎送来了足足十抬的珍本书,他弟弟杜黯之说,杜十九郎的意思是,日后可以在我王家开一个藏书楼,把抄本放出去供人借阅,如此一可扬名,二可结善,三可熏陶子弟。至于那些文房四宝和古旧摆件,是你要求的?”
  
  “是。”王容笑着点了点头,从容说道,“京兆杜氏子弟,却娶了我这个别人口中暴发户的女儿。自然一则示人以书香底蕴,二则示人以财势。阿爷,钱财再多,无势可依,难免会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家中还是要有人读书两位阿兄都不是读书的材料,可我的侄儿们未必就人人都不成器太平盛世,兴许别人即便谋算王家产业,也会稍稍顾忌一些,可若是世道一乱呢?两位阿嫂是什么样的人,阿爷应该知道,还望早日为我的侄儿们打算”
  
  王元宝一直都知道女儿比两个儿子都聪明成器,此刻听到这犹如醍醐灌顶的话,他不禁沉默了。儿孙自有儿孙福,他从前不想管儿子的家事,但孙子的事不止是儿子的家事,还关乎到王家的未来想到这里,他便重重点了点头。
  
  “幼娘,我听你的。不过,那些契书……”
  
  “杜郎说,这些送来他也不想拿回去,他一个朝廷官员经营这些,自然比不上我们家方便。阿爷你留下契书,我会让人接手这些。”
  
  同在屋子里的玉奴好奇地看看王元宝,又若有所思地看看王容,直到前者说了一会儿话起身离开,她才好奇地向王容问道:“师娘,你是想侄儿们读书出仕,给你撑腰么?”
  
  “你这次猜错啦。”王容含笑爱抚着玉奴那光顺的头发,这才淡淡地说道,“他们只要不给我闯祸就行了,我哪里会指望他们给我撑腰?两位阿兄比我大太多了,那时候阿爷尚未有这么大的家业,没有什么挑选余地,因而择选的媳妇自然平平,而若是富易妻,未免有失良心可倘若让她们把下一代的王家子弟再带坏了,阿爷即便并没有把琉璃坊留给他们,而是把那些好管的田地织坊等等交给他们,也总有一天会守不住的。”
  
  “玉奴好像明白了,又好像不太明白。”
  
  王容揉了揉玉奴的额头,语重心长地说道:“日后等你出嫁时,师娘再对你慢慢说。对了,我的师尊和玉真观主都想要见见你,只我这两天不好出门,她们说是添箱那一天来,你到时候可别怯场。”
  
  “好师娘放心,玉奴又不是没见过世面”
  
  话虽如此说,但等到了发妆前一天的添箱日,当玉真公主和金仙公主真的联袂而来,还捎带了一个固安公主的时候,玉奴却不禁有些发怵。尽管玉真公主和金仙公主这一日并未煞风景地纯粹道装打扮,而是仿佛寻常贵妇人,但往那儿一坐,气度便格外不同。而固安公主固然也不穿礼衣,不服钿钗,可她曾经是奚族王妃,如今又是实质上的云州之主,那种风采气度同样高人一等。她还是看到王容笑吟吟地冲自己点头鼓励,这才上前去行礼拜见。
  
  “别拜了,快起来。”固安公主见玉真公主和金仙公主都兴致十足,自己也只让玉奴屈了屈膝便将其拉了过来。她细细端详,见小丫头生得明眸皓齿,灵巧非常,当即便笑了起来,“阿弟真是好眼光。小玉奴,你师傅称我一声阿姊,你日后遇见我,记得叫一声姑姑,别叫什么贵主。当然,记得千万不可让人知晓。”
  
  “是,贵……姑姑。”玉奴慌忙改了称呼,随即又扭头偷偷看了看玉真公主和金仙公主,小心翼翼地问道,“那另两位贵主,我也该叫姑姑么?”
  
  她这天真的问题顿时把两人都逗笑了。玉真公主冲着金仙公主摇了摇手,把小丫头拉到了身前,笑眯眯地问道:“你觉得我们的年纪能做你姑姑么?”
  
  “怎么不能?二位贵主难道不是姑姑的阿姊么?”
  
  一句话说得玉真公主眉开眼笑,就连金仙公主都不禁莞尔。姊妹两个都是快要四十的人了,相比时年还不到三十岁的固安公主,即便保养再好,也会不可避免地露出了老态来。如今,从玉奴这样的童言中仿佛找回了青春的感觉,玉真公主直接从手腕上褪下了一个于阗羊脂玉镯子,而金仙公主就没那么直接了,只是笑着从侍女手中接过了一个盒子:“今儿个第一次见,算是给你的见面礼。论辈分,我和元元都可以当你的祖母了。”
  
  “可二位贵主一点都不老呢……不过,这厚赐是不是太重了?”
  
  玉奴嗫嚅着说了这么一句,却只见玉真公主和固安公主身后都有婢女送了差不多大小的盒子上来,一时更加惶恐。直到王容点头,她才再次下拜接过了东西,乖乖垂手退回了王容身边。
  
  “杜郎当初也是爱才。她的琵琶学得很快,前两日我让她弹时,比起去年我们从雅州起程时又有进益。杜郎说,音律之上倘若有天才,便是玉奴这样的了。”
  
  “能得杜十九郎这般称赞,这孩子肯定是聪颖非常。若非今天不是时候,一定要好好听一曲她的琵琶
  
  王元宝根本没有想到今日会有三位公主一同莅临,本来还生怕添箱乏人的他登时心中无限狂喜。即便添箱礼并不是那些贵重的金玉锦绣,而都是道书典籍,固安公主送的更干脆是柘木弓,但他却只觉得比什么都珍贵。兴许是托了玉真公主等人都来此坐过的福,往来过玉真观和金仙观,也见过王容的几位宗室县主,也送来了或多或少的添箱礼,尤其是当陶光园中亲眼见过王容面圣的宁王妃也送来了一对玉指环时,王元宝不禁欣慰到了极点。
  
  他一直以来最担心的,就是女儿不得不沦为那些达官显贵的媵妾,如今却终于能看到她风风光光出嫁的一刻。

TOP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4-6-3 18:21